595944.jpg

terilwang

GF  2024-03-28 13:59
(转移范围)

如今心理障碍的人是不是变多了

啥人都套用一句nbd啥的,什么人格障碍,我纳闷哪有这么多精神疾病,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压力多了就各种做表格,然后给自己套进去,反正我觉得就知乎来说就一大堆觉得自己有问题的,论坛里有观察过这些现象吗

8291.jpg

`+.

B1F  2024-03-28 15:30
“障碍”这个词是用得极其恰当的,这是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区别。
不过我认为其实很少人有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多半与刺激、文化水平有关,是比较轻的问题,心理问题只配正常人拥有。
反而是精神问题才是比较普遍的,精神问题有更复杂的多方面原因,人格、情绪、环境、生理等等

跟是否对号入座没有必然联系,“对号入座”的行为叫做“投射”
是一种心理防御的逃避行为,将对自我的关注点投射到别人身上,以减轻焦虑和压力来维持自我。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懦夫的行为,让别人感觉在对号入座那也是理所当然,实际上这在咨询室里是最常见的,因为主动踏入咨询室的人,基本都带有这个属性。

准确地说,文鸽被称为人性恶的大范围释放,这些参与者和被波及者,未经审判和改造就进入社会。
当这些老登发生人际交往,参与社会事务,生儿育女之后,恶之花就开放了,现在是由下一代来承受和买单,而且几代人都还不清这笔孽债,有些事,一旦开了头,就再也恢复不了原状了。
很简单的事情,你了解了这些基本历史情况后,再去看看人口数据,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东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会无视历史在全世界产生。
比如亚洲在父权文化的熏陶下,东亚各国普遍打拳,这种就属于圈子的问题。

以上就是从抽象宏观角度来看的原因,放到个体的角度来看的话
跟普世教育、公民素质、贫富差距等人均水平有关
提高人均水平确实可以减少这些问题,是比较温和保守的做法,但无法根治。
简单点说,那就是多读书,好好读书就完了
不过大多数人,能把知识技能记住,就已经是人中翘楚了
这里就有这么一个问题:如今许多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他们的实际表现,有时候如同九漏鱼。这就是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了。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的爱足以灭国”。

8291.jpg

`+.

B2F  2024-03-29 09:51

回 17楼(terilwang) 的帖子

我的思维是提供一个索引,然后再推导相应的内容,这样才能记住大量的知识而不至于精神崩溃,平时也能脱离出来不那么影响正常生活
既是废话也不是废话吧,也许应该这么说
所以你是想讨论比较细节一点的?不过我并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是个假咨询师

我观察到的经验,在父权的阴影下,多半会导致人格的弱势。
而心理防御是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也就是说基本都离不开“逃避”这个本质
废话也没办法,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无非两个因素,家教和文化,我遣词用句都是有准确定义的

有点类似于弗洛伊德那套思维,“逃避”的形成源于与父权的对抗,对抗的产生又来自家教环境,孩童所感知到的爱有多少,家庭的温暖不足就会产生敌对认知,这里父母的文化会占很大原因。

以一般家庭的情况来说,父亲能够基于责任和契约等外在事物去反省自己,进而改良自我,而母亲则需要通过感性的反馈去建立友好关系,再从关系中汲取人格特质。
也就是说,父亲是基于自身出发,母亲是基于环境出发,所以一般家庭里面,母亲常常会跟子女形成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关系,因为孩童无法像成人一样给予定向(良性)反馈。
跟男女的生理思维结构有关。

但这里,一般人和他的父母,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基于本能的心理模式是无法面对并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说的文化因素,人只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去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绝对的。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爱,哺乳类只能在爱中成长,许多心理障碍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孩童得不到充足的爱,很自然地会以本能反应行事,尤其是孩童连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都一无所知,难以良性成长,一旦这种模式固化就从心理问题变成心理障碍了,所以心理障碍的普遍化几乎是一种必然,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历史背景:很多父母别说合格了,连良民都算不上。

到这里就可以看到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在这种缺爱的本能模式下,孩童的首要任务是“活着”,你应该也明白了,这就是焦虑。
有关生存的焦虑会扼杀“成长”,或者说丧失成长的能力,光想着眼前的苟且哪有诗与远方?这里实际上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父母失格—孩子缺爱—应激—焦虑—自卫、对抗—生存、固化—障碍、扭曲—新的失格父母。

咨询室里干最多的无非就是引导觉知,往里挖就对了
这里就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面对真实。
不过一般又因为他们习惯于逃避,而难以面对。
这个是绕不开的点,所以是障碍。
我从来不看好这些患者,只有面对和不面对的说法,不存在折中和委婉。
不存在什么慢慢变好,童年只有一次,父母也只有一对,所以实操还是骗术和pua比较泛用,据我观察专业心理师和医生似乎也是这种不太积极得过且过的治疗态度,接受不了真实那就是没救。

总结就是:代际循环,个体固化,社会层面的积累增多,三个原因
说是可以说得很简略的

8291.jpg

`+.

B3F  2024-03-29 10:21
举个例,像带孝子,这种人一般自认家庭十分温暖,自己也成长得十分健全,言行举止却透着一股逆天的味,遇到问题也无法解释和妥善解决。

一眼缺爱,大概率是“相亲相爱一家人”那种,家庭羁绊流于形式。
正好最近听人聊葬礼,带孝子最直观的行为就是会去坟头上班
感情深厚的真孝子,会在挂念时去坟头来柱香送束花,清理坟墓之类的。
带孝子则会每年按照祭拜节日按时上班,传承好的会有一套完整的上工流程,传承差的会百度祭拜。
殉葬业已经很产业化了,选什么套餐,掏钱就是,专人指导,一整套流水线操作,每次参加这种葬礼我都感觉蛮滑稽的。
尤其是葬礼前惯例的孝子大赛,这个人来没来那个人晚了早了谁买祭品没买好买少之类的猎巫仪式

这种家庭里面有爱吗?哄谁呢?
带孝子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把内心的缺失都掩盖起来了,所以才会充满自信,这种虚弱的自信会在遇到打击的时候彻底破碎。

最可怕的是这种低能儿在社会中,又会祸害别人,最常见的案例就是大男子主义配个保姆妻子再加个叛逆子女,这种是属于没有确诊没有求助,这种不受控的患者在社会上到处跑更是多如牛毛。

8291.jpg

`+.

B4F  2024-03-29 10:47

Re:回 23楼(terilwang) 的帖子

引用
引用第24楼55c497e9于2024-03-28 18:07发表的 回 23楼(terilwang) 的帖子 :
留给失眠的自己想,现在想岂不是占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龙之信条2还没通关呢),想到头了不还是那样,前段时间看推上有个自残的妹妹接所谓的“一日女友”然后推文里充斥着大量的自残画面,而且个人觉得已经超过一般的自残范围了(口子非常大,有点吓人),我看了眼价格大概300一天吧,我很想约出来直接去聊讨论这个问题(我想直接问问这种人内心的想法,因为我老婆有双向但是我是坚定的觉得一些心理障碍或疾病是有治愈或者康复的可能性的,但是我怕直接带去心理医生那边那边的解决方式非常暴力直接吃药,而且我自己也没有心理学相关的学历以及经验),但是又怕触碰别人的隐私或者痛处,300一天,当天费用我出。今天看到您的贴子和回复以及楼上老哥的回复稍微回忆并整理了一下。我不够资格直接去找相关人员去直接讨论这个,也不够资格去直接找所谓的“患者”去讨论这个。也蛮谢谢老哥们的分享的


最好不要有“找他聊聊”这种思维,这种方式其实是在攻击和刺激对方,跟你自己怎么想没关系,触及别人软肋就是在攻击

吃药也不是什么暴力直接手段,无论谈话还是吃药都只能是辅助手段,真想治好的话,心病只能心药医
心理师和医生也是辅助手段,因为法律和伦理还有身份问题,毕竟医生不能参与到你的家庭里面,只能在外面出力,你要明白这点

你不如先上几次心理课或者多刷几个视频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关键人物是你,只有你才是真正有能力帮到你老婆的那个人

不清楚情况所以只能给泛用的建议,你先隐晦的了解她心病的原因吧,观察分析言行,从亲戚朋友第三者口中打听信息,直接对话时隐晦一点,隐藏你的目的。
然后具体情况具体方案,该哄哄该玩玩,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正向的影响,慢慢地去引导她变好

比如说一个人胆子小拘束,一般会让他去学一样东西或者运动,从实际的事情中获得成功和自信,进而建立勇气。
找借口不肯去就带着去哄着去陪着去(这就是医生做不了的部分),最好是他感兴趣的。
比如抑郁焦虑那种,一般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喜欢玩的游戏,你给玩出不同的玩法,他就感觉很新鲜,格局一下就打开了,多出去走走什么的真的有用,关键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找对点

简单的建议就这些,另外你应该首先顾好自己,再去谈照顾别人,别再失眠了